再见!游泳圈和拜拜袖!
春天已近尾声,
衣炔飘飘的初夏,
已经悄然而至,
你们准备好了吗?
游泳圈和拜拜袖,
何时Say goodbye呢?
无论是为了美,
还是为了健康,
都请来了解一下吧,
听屋主跟你聊聊:
告别亲爱的赘肉,
最科学的运动强度!
以下内容,来自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(CDC)官网。
对于年满18周岁的健康成年人,无论男女,为了改善健康状况,每周至少要安排两种类型的体力活动——有氧运动+肌肉训练。
以下三种,任选其一:
150 分钟/周 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;
75 分钟/周 高强度的有氧运动(如:慢跑或快跑);
与前述强度等效的中等强度及高强度混合型有氧运动(如:慢跑或快跑);
再加上另一个必选项:
≥ 2天/周 全身主要肌群的肌肉力量训练(包括:腿、臀、背、腹、胸、肩、手臂)。
再多数几年钱
你还可以:
将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增加至:300分钟/周
或者
将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增加至:150分钟/周
或者
等效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混合型有氧运动
以上三条,都需搭配必选项:
≥ 2天/周 全身主要肌群的肌肉力量训练
(包括:腿、臀、背、腹、胸、肩、手臂)
问题来了——
怎么区分运动强度呢?
▼
快走(步速 ≥ 4.8公里/小时)
水下有氧
骑自行车(速度<16公里/小时)
网球(双打)
跳舞
常规强度的园艺劳作
▼
高强度有氧运动举例
竞走、慢跑、长距离跑
游泳
网球(单打)
健美操
骑自行车(速度 ≥ 16公里/小时)
跳绳
高强度的园艺劳作(连续挖地或锄地)
徒步爬山或负重爬山
瞧!跳绳的这位姑娘,
肌肉和线条多漂亮啊!
屋主常做的有氧运动就是跑步和跳绳,
不过,显然没做够,
没有上图姑娘的腹肌……
不同种类的运动,具体到不同人身上,运动强度是有差别的。例如,同样是慢跑,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不同的人,跑步速度相同的情况下,运动强度是不同的。那么,如何判断自己运动过程中的强度是否合规呢?
监测心率(脉搏),是比较科学准确的判断方法。
首先,需要知道自己的“最大心率”:
最大心率公式(普通人)
HRmax = 220 - 年龄
例如:30岁的你,最大心率为:HRmax = 220-30 = 190,单位:bpm——每分钟心跳次数。
小提示:肥胖者、老人、心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,需要由专业人士(运动医学)来帮助判定。
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心率:
最大心率(HRmax) x 50%~70%
那么,对于30岁的年龄而言,就是:
50% HRmax: 190 x 0.50 = 95 bpm,及
70% HRmax: 190 x 0.70 = 133 bpm
所以,年龄30岁的人做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时,心率应该保持在 95~133 bpm 之间,才能保证较好的运动效果。
高强度有氧运动心率:
最大心率(HRmax) x 70%~85%
那么,对于30岁的年龄而言,就是:
70% HRmax: 190 x 0.50 = 133 bpm,及
85% HRmax: 190 x 0.70 = 162 bpm
所以,年龄30岁的人做高强度有氧运动时,心率保持在 133~162 bpm 之间,运动效果会较为理想。
心率的不同测量方式
手掐脉搏:只适合运动间歇
器械检测:只使用于健身房有氧器械,不合适全程测试,可能降低运动强度
可穿戴设备:携带方便,但不适合高强度运动
胸带心率表:性价比较高,但是佩戴难受
敲黑板说重点!!!
测心率,请,连续数60秒。或者,至少,连续数30秒,再乘以2。否则,不准!所以,请不要偷懒!
主观判断法——还能好好说话么?
如果运动强度合适,那么,你应该能做到:
中等强度有氧运动——能聊天、不能唱歌;
高强度有氧运动——在不憋气的前提下只能努力蹦几个词出来。
边跑步边唱歌?哼,你一定是跑了个假步!
坚持不了怎么办?
10分钟原则!如果给你10分钟,你能做些什么?
刷刷朋友圈
回几条不疼不痒的信息
读一条“遂谦的营养小屋”的推文
看两个看完就忘了说什么的小视频
150分钟,可以拆分成15个10分钟,每天早晚各1个10分钟——只要你动了起来,无论是中等强度的还是高强度的……
我拍着胸脯给你打包票——4周后,你会发现:
那条你很喜欢的、已经没法把自己塞进去的牛仔裤,
居然可以扣上扣子啦!!!
梦想可以有,万一实现了呢?
想一想,
你拍照,很美的样子!
欢迎你们留言,有关瘦身的眼泪与狂喜。
-END-
一个小小的善举,可以帮助很多人,这也是我们科普作者一直努力的方向。所以,如果您是个珍爱健康的人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您一些启发,不妨动动手指头,将这些重要的信息分享给您爱的人们,帮助更多的人远离疾病与死亡。
刘遂谦:澳洲DAA认证注册执业营养师,悉尼大学临床营养学硕士研究生,临床营养师,科普工作者,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关爱孕产妇健康公益活动专家团成员,众多杂志及媒体营养专栏作者,曾主编过四套母婴类图书。十年面对临床老幼孕产病患,认定未病防治和心理支持,是医者帮助和疗愈的方向——科普之路,我们一起努力。
个人微信公众号平台:Liu_suiqian
长按二维码,让知识涌向传播科学与健康的人~
公号文章,欢迎大家转发,但是,如若转载于其他微信公号或媒体,还请遵守以下授权方式:请在文章前标明作者:文/临床营养师刘遂谦,并注明公号名“遂谦的营养小屋”(或微信搜索Liu_suiqian)。屋主将不胜感激您对原创的支持和理解,毕竟,查找收集资料并整理成文字,还是蛮辛苦的。再次感谢!
参考文献
2008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,https://www.cdc.gov/physicalactivity/basics/adults/index.htm